• 上海植物园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
演讲稿8---我像一颗种子洒落在这片土地
发布时间:2013-11-14          浏览量:11699          字体:【

我像一颗种子洒落在这片土地


莫健彬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是沉淀的季节,也是准备来年春播的季节。在积淀中回首过去,在准备中迎接新年,蓄势待发!

四十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萌动着新的希望:原龙华苗圃的职工向上级提交了一份饱含集体智慧和情感的报告——《对龙华苗圃逐步改建成为植物园的意见》,从此,上海植物园开始了她的传奇故事。到了上世纪中叶,上海相继在中山公园、佘山等地筹建植物园,但后来都因故停止,最终放弃筹建。

庄茂长等老一辈知识分子,肩负建设上海植物园的历史使命,矢志不移,始终没有放弃植物园的筹建工作。即使在十年“文革”时期,他们仍然不弃不离,在脑海中构思着植物园的轮廓。1974年春,这一代知识分子,几经辗转,终偿夙愿,筹建上海植物园的设想正式获批,地址就是原来的龙华苗圃!

在上海西南角,在艰苦的条件下,上海植物园建了起来。几代代植物园人,辛勤耕耘,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无私、无悔、无怨,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一块原先地处上海郊野的苗圃逐渐茁壮成长,渐渐发展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名片。她,就是现在的上海植物园。

筹建初期,为了明确建园方针,程绪珂等老一代领导人,带领筹建人员北上南下,上门取经,四方求证,在充分掌握和了解植物园属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植物园的建园宗旨,既要有科学内容,又要有园林外貌;既要有科普性,又要有观赏性,要充分体现上海水平和上海特色。他们提出的建园方针,惠益了上海植物园,使植物园从构思的蓝图上脱颖而出。

原龙华苗圃是一个建圃近二十年的生产单位,造园基础薄弱,植物种类单调,根据建园规划,统筹安排,分线作战,一手抓基建,一手抓科研和引种驯化,全园数百职工上下一心,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不分寒暑,不分昼夜,移迁民宅,挖浜垒石,开河围墙,运土堆山,改造地形,十年的堆土量达百万立方之多!这一代人使用的大多是简陋工具,许多工作通过肩挑手抬才完成的。建园的另一个关键是植物的引种驯化。引种组除了分赴全国各地引种,还分别深入在浙江天目山、江西大余和安徽黄山等原始林地调查、采集植物,他们风餐露宿,忍受了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理和气候变化,日均往返跋涉数十里山路,专心致志于调查、记录植物,他们的足迹遍及青山,千里迢迢地将植物押运、搬迁回上海,历程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啊!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艰辛付出,这才使数千种植物落地生根于上海植物园。

植物园老主任张连全谈起往事,对当时植物园人不畏艰辛、勇于付出的精神记忆犹新,旧时的情景恍若眼前!由于建园任务十分繁重,人不分干部和职工,任务不分艰苦和危险,大家怀着一个必胜的信念,埋头苦干。他们之中,有很多人是专业人员,文武兼备。据说,当时的花卉专家王大钧,一边搞科研,一边参加基建,是一个驾驶拖拉机的好把式!老领导程绪珂,更是身体力行,早出晚归,经常加班,值守在引种苗圃。同时,他不辞辛劳,在灯下撰写材料,日以继夜地工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下,检阅植物园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以演讲方式诠释植物园的核心价值观,正当其时,这既是一次文化建设的总结,也是一次植物园人的精神洗礼!我们不会忘记老一嗲植物园人的无私奉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沿着他们筚路蓝缕的开拓轨迹继续奋进!

文化建设,是我们植物园的立园之本!我常想,人之所以智,在于精神;事之所以成,也在于精神。而个人事成,则集体业成。古人云,“格物致知”、“精义入神。”意思就是说,做人要仁厚知性,做事要精粹通达,用当今的话说,就是要“感恩”和“敬业”。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中山公园筹建小型植物园,到六十年筹建佘山植物园,十年辛劳,毁于一旦;龙华苗圃改建植物园至今已有六十五年,从倡建上海植物园算起,到现在也已有四十年了。

回顾这四十年历史,植物园经历了四个阶段:十年筹建,十年摸索,十年大发展,十年创辉煌。一代又一代植物园人的付出,奠定了她的发展基础,造就了上海城市的一颗绿色明珠。

四十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在介绍上海植物园的规划时说:植物园不同于一般公园,要以科研为主,科研和生产结合,科普和游览结合,上海植物园要建成具有园林特色的综合性植物园,其任务是为城市绿化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外交服务;二十年前,一位长者在描述植物园的新使命时说:植物园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洲,绿化城市的仓库,老少咸宜的乐园,珍稀危植物的新村,中外交流的桥梁;十年前,一位博士说,植物园要让人们关注植物,关爱未来;今天,我们说,植物园要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是的,我们永远是辛勤的园丁,要为市民的美好生活和城市的和谐锦上添花!

上海植物园和绿化局的前任领导、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严玲璋同志指出:“做好工作的决定因素是人的精神,领导的决定性作用,科技人员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奋斗精神,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还有上海的优势和工作效率是上海植物园成功的经验。”他的话,发抒了我们的心声。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他说,作家只能靠作品说话,而不是靠嘴巴发声。这,正是莫言的为人之道!正如他的编辑朋友对他的评价一样:不事张扬,没有娇气、吃苦负重,低调厚实,心却飞翔得很高。

是啊,我们何尝不可以此自勉,以此诠释我们对自己、对植物园的爱和期待呢?人们常说,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常怀感恩之心,才能不负前人的艰苦付出,才能将我们热爱的事业推向更高、更高的坡度。我,植物园的一分子,愿意用一句自勉的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我匆匆走来,像一粒种子洒落到这片土地上,直到长成一片绿色,为蓝天下增添一缕芬芳!”这是我对植物园的情感写照,也是我对未来的期许。


点评:文章通过“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中山公园筹建小型植物园,到六十年筹建佘山植物园,十年辛劳,毁于一旦;龙华苗圃改建植物园至今已有六十五年,从倡建上海植物园算起,到现在也已有四十年了”的叙述,折射了一代又一代植物园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拓荒精神,让人对龙华苗圃而植物园的蜕变肃然起敬。作者怀着深厚的感情,描摹了不畏艰辛、勇于付出的植物园群像,读来感人,对今天的植物园多了一份眷恋之情。文章收在“我匆匆走来,像一粒种子洒落到这片土地上,直到长成一片绿色,为蓝天下增添一缕芬芳”,很具意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明天的期许。



走进植物园
组织人事
党群园地
植物园出版物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植物园    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    电话:8621-54363369
技术支持:上海创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264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