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馆
生态道德教育内涵的拓展
发布时间:2010-01-29          浏览量:12780          字体:【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道德范畴则充分体现了人的这一社会性本质,因为,尽管在东西方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关于道德的诠释和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始终是在人与人的关系范围内展开的。这种状况导致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着一个道德空白地带,从而使道德发展的历史成为自然被漠视、被冷落的历史。而且,传统的惯性不断强化着这样的道德观念:道德只存在于社会中,它只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以往道德的最大缺陷。人们对道德范畴这种认识直接规定了道德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培养受教育者调节人类社会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等人际关系的能力是道德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协调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等人际关系的社会道德人是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生态道德教育则拓展了道德教育的内涵,它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种际关系,也要协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道德教育的目标亦随之增添了新的内容,由培养只关注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道德人,转变为培养协调人际关系和种际关系,尤其是协调处理种际关系的理性生态人。

因为,人的存在具有二重性,他不仅是一个社会存在物,而且是一个自然存在物。“从理论方面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的自然界;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物质上只有依赖于这些自然物——不管是表现在食物、燃料、衣着,还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自然界就他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说明,不仅人自身的有机的躯体是自然的,同时还必须把自然界看成自己的“无机的身体”,与之须臾不能分离。特别是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人类的利益与其他物种乃至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益已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维护人类的生存,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维护作为人的生存根基的生态系统的生存。“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把理性生态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标,从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给自然以道德上的尊重与关爱,正是基于对当今人类利益的科学分析。

然而,就目前各国生态教育规划的内容而言,仍太注重于理论认识方面,而情感方面如价值观、态度等仍然很少,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更为严重的是,相当多的中国人只以中华民族与这片东方沃土和谐相处了几千年沾沾自喜,却意想不到今天的中国因庞大的人口数量对其生态系统构成的压力比大多数其他国家要大得多,所以,当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执教的美籍教授恩德勒吃惊地发现,他的中国学生几乎全部赞成在美国早已受到广泛批判的密尔顿?弗里德曼的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它的利润时;

当东方刚刚富裕了的人们带着对现代化的高度崇拜迫不急待地投入到消费主义大潮中时;当中国的野生动物贸易占有世界同类贸易的相当巨大的份额但屡禁不止时;当只是因为“对农民来说,让美国人和日本人摆脱他们不想要的东西(指电脑废弃物,如废旧电脑、打印机、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等——笔者注)在经济上有意思多了(指收入增加——笔者注)”,却使10年前曾以出产优质大米闻名的贵屿由于打印墨水和铅垃圾渗入地下水而使当地地下水的含铅量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最高含铅量的190倍,从而导致当地居民几年来拿水桶到15公里以外的地方打水喝时;

当今天半个地球警觉的舆论对轿车冲击持悲观态度,西方学者以公允的态度、悯人的胸怀奉劝“南部世界”不要涉入轿车迷途,并有1400个欧洲城市“向私车亮红灯”,共度“无车日”、“无车周”,

而另外半个地球的人们则认为他们被残酷地剥夺了享用轿车带来的好处的机会,鼓吹轿车是跨进现代生活门坎的通行证,正不遗余力地促使轿车进入家庭时,笔者切实感受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理性生态人的重要意义,也深刻感受到生态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


科普教育
科普活动
科普品牌
科普成果
科普乐园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植物园    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    电话:8621-54363369
技术支持:上海创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264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