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报道
精灵之约│万圣夜植物学补习课(一):南瓜北瓜和东瓜,你们竟然是一家?
发布时间:2018-10-31          浏览量:2930          字体:【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万圣节(All Hallows' Day 或All Saints' Day),而每年的10月31日则为万圣夜(Halloween,为“All Hallows' Eve”的缩写),亦即万圣节的前夜(而国人却常对两者傻傻分不清,总是将“万圣夜”误认为“万圣节”),这一夜,正是本文的主角——南瓜,一年一度“闪亮登场”的良辰吉时。

明天就是万圣夜了,来来来,今天和明天我们来上两堂植物学补习课,学了知识好过节!

在“万圣节”里,南瓜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就像圣诞节不可缺少的圣诞树。每年10月下至11月,南瓜的橘黄色是万圣节的传统颜色,南瓜果实做成的南瓜灯是美国万圣节前夜不可缺少的。在中国,南瓜也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的植物,从它众多的俗名可见一斑:南瓜又名倭瓜、窝瓜、东瓜、金瓜、金冬瓜、番瓜、饭瓜、米瓜、麦瓜、番南瓜、北瓜。

现代汉语中,狭义的南瓜指中国南瓜(Cueurbita moschata)。南瓜起源于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南瓜早在9000年前已开始被驯化。到地理大发现前夕,印第安人的南瓜栽培和利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南瓜种子可能于1494年传入欧洲,16世纪伊始在园圃、温室里栽培。大概在16世纪初,罗马一座别墅里的壁画就逼真地画出了南瓜。1542年起,欧洲文献始有对南瓜的明确记载。16世纪中叶以后,南瓜在欧洲逐渐从园圃、温室走向农田,从观赏、研究走向餐桌。南瓜于16世纪初由欧人传入亚洲后,16世纪中叶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东南沿海,然后传遍中国内地。在中国的文献中,《本草纲目》始有明确的较详细的关于南瓜的记载,入清后《红楼梦》也曾提及南瓜,《本草纲目拾遗》又补充了其药用功能,吴其浚则较早画出了逼真的南瓜图。中国人对南瓜的栽培、开发、利用(包括药用)等都有贡献,由于从乾隆时代起中国人口剧增,南瓜在用作蔬菜的同时,有时也成为粮食的代用品。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而事实上当时正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美洲新大陆和沿非洲海岸至印度洋航线相继被发现后,以葡萄牙为首的西方列强大举东进,我国华南、东南沿海开始遭遇西方殖民渗入的时代。原产美洲的南瓜也正是由葡国殖民者引入。明人称葡萄牙为“佛郎机”,却不知其国所在,误以为在满剌加(即东南亚马六甲一带)附近,因而视之为“南番”。正因是被误认为“种出南番”,故有南瓜、番瓜、番南瓜之名,却无人称之为“美洲瓜”了。

广义的南瓜则是指葫芦科(Cucurbitaceae)南瓜属(Cucuribita)一年生草本爬蔓植物,包含5个栽培种和至少12个野生种,其中每个栽培种中又有许许多多的类型和品种。5大南瓜属栽培种分别为:中国南瓜(Cueurbita moschata,俗称倭瓜、番瓜)、印度南瓜(C. maxima,俗称北瓜、笋瓜、搅瓜)、美洲南瓜(C. pepo,俗称西葫芦)、黑籽南瓜(C. ficifolia)和灰籽南瓜(C. Mixta)。

05.jpg

▲你确定这些都是正宗的南瓜么?

“南北一家亲”

说到这里,你想不想知道万圣节“南瓜灯”原材料究竟是哪种南瓜吗?咳咳咳,至少有三种,而且同为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

所谓北瓜(Cucurbita maxima,注意啦不是当下被称为“北瓜”的西葫芦),其实是“广义的南瓜”中的一种,它的正名应叫“印度南瓜”,俗名也叫“笋瓜”、“搅瓜”。清《(光绪)黄岩县志》一段说法:“南瓜俗名南京瓜,实大如钵;北瓜差小,俗名北岸瓜,以来自江北也。”此说不知所据,或是当地民间口耳相传,保存了一丝南、北瓜名称由来之始的历史记忆。南、北瓜之分说明“南瓜”在我国的传种并非仅有一个品种或传入途径。最初所传至少应有两个主要品类,分属长江南、北两岸,更有可能是葡萄牙使者在南、北两京时以不同南瓜或瓜种分别授受,而形成南、北不同的品种体系。随着种植的不断扩展而会流并见,性状、质量明显不同,遂以南、北分别称之。另据明朝周文华《汝南圃史》中记载:“南瓜,红皮如丹枫色;北瓜,青皮如碧苔色。”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又载:“南瓜形扁,北瓜形长,盖同类也。”说明两者的差别既有形状层面的,南瓜多是扁圆形,北瓜则多呈长圆或葫芦形;也有颜色层面的,成熟的南瓜或黄或红,而北瓜成熟时皮色多为深绿、青黑或带纵纹。而上植君需要解释的是,这些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区别依据,两者瓜蒂膨大与否才是最靠谱的——笋瓜果实基部的瓜蒂完全不膨大而南瓜则反之。由于笋瓜在英语里面跟(狭义的)南瓜一样都叫pumpkin,这就导致了用笋瓜制成的万圣节鬼灯被译成“南瓜灯”。而且,正如其种加词maxima的含义是“最大的”,笋瓜的果实可以长到非常大。所有超过100磅的“巨型南瓜”(giant pumpkins),以及南瓜节上超大的“南瓜王”,在物种上其实都是笋瓜。

06.jpg

▲总是被当作“南瓜”的笋瓜,请看它的瓜蒂

另有一种西葫芦(Cucurbita pepo)也被称为“北瓜”——没错,就是在菜市场中常见的那种果肉白嫩、口感鲜脆、供人们采食嫩果的西葫芦,只是那些色泽像南瓜那么黄澄澄、口感像南瓜那么糯嗒嗒的西葫芦品种,被吃货们一律按(广义的)南瓜论处。西葫芦与笋瓜的区别同样在于瓜蒂——笋瓜不膨大而西葫芦略膨大且具5棱。另外,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各种观赏南瓜,其实大都为西葫芦的园艺变种。

07.jpg

▲同样被当作“南瓜”的西葫芦,请看它的瓜蒂

08.jpg

▲ 这些“萌萌哒”观赏南瓜,大多是“观赏西葫芦”

最后再来科普一下真正的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同前两种“南瓜”相比,它那与瓜身相接处的瓜蒂明显扩大成喇叭状,看上去好像有一圈带蹼的鸭掌“踩”着(其实是“托”着)瓜身。不过由于这三者形态、功能和用途大同小异,因此被统称为“南瓜”,若非物种鉴别之需,也就不必再去刻意分清彼此了。

09.jpg

▲这才是南瓜本尊,请看它的瓜蒂

10.jpg

▲像这种正宗的南瓜,其实却并不多见

至于它们(之所以称“它们”,当然指的是广义的南瓜)为何又有东瓜(注意啦是东瓜,不是冬瓜哦)、倭瓜和高丽瓜的别名,那是因为它们亦曾自日本和朝鲜等东邻国家进入我国。然而有趣的是当时的日本民众却误以为这些瓜是中国货,故命名为“唐茄子”——深受唐朝文化熏陶的霓虹国自古以来将中国尊称为“大唐”。 日本北海道有个叫夕张的村庄,不论贫富贵贱皆以南瓜为主食,几乎无一人患糖尿病。那是因为南瓜中含有大量能提高胃内容物粘度的果胶,从而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果胶在肠道内又能延缓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因而控制了饭后血糖的升高。可见南瓜既能控制血糖浓度,又能解决糖尿病人经常出现的“挨饿”问题,不愧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药食两用佳品。

11.jpg

▲呃,南瓜、北瓜、东瓜,你们仨竟然是一伙的……

每逢佳节,上植君不好好过节,却总爱拉着你们开一通“植物学补习班”,啰哩啰嗦写了这么多,着急过节的也许早已等得不耐烦——上次弄来一大堆真假“茱萸”,这回又整出仨“南瓜”……可是,这只是第一课呢。明天万圣夜咱们再上第二课《精灵之约│万圣夜植物学补习课(二):“闪亮登场”的南瓜灯》。

明天,老时间老地方,不见不散哦!

上海植物园——城市绿肺、健康旅游圣地,动植物精灵们在这里与您相约,欢迎您的到来。

“精灵之约 暗访夜精灵-上海植物园大型系列公益科普活动”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2312200)

文:郑炜 图:网络图 审核:赵莺莺 编辑:谢臻阳


新闻动态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植物园    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    电话:8621-54363369
技术支持:上海创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264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