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内动态
讲解手记︱让“暗访夜精灵”为你打开一扇自然之门
发布时间:2019-07-19          浏览量:4030          字体:【

凉夏继续依旧,夜观继续。上周末是我今年第四次、第五次带队“精灵之约 暗访夜精灵”上海植物园夜间自然观察活动。

上周,周五和周六连续两天的大雨,直到周六下午才止住。所以周六和周日夜观时,上海植物园里到处湿漉漉的,十分凉快。相比天气晴好的上上周末,萤火虫、蛙类、鼻涕虫、蜗牛等相当更加活跃了,路面上的蚯蚓和蚯蚓尸体也明显增多,躲在枝叶间的竹节虫也被大家的“火眼金睛”找了出来,当然,一路上各种昆虫等小动物也时常能被发现。

细究起来,尽管植物有夜间开花、睡眠运动等现象,在夜观活动中时常能看到,但是最能吸引参与者的还是各种动物精灵们。在植物园中观察动物,这是否算是偏离主业了呢?

其实,植物跟动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都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某个自然环境中,植物种类繁多,那动物的种类也一定是丰富的。而且动植物之间还会不断斗争,不断协同进化,譬如,植物开花时会想方设法吸引昆虫来授粉,昆虫等动物在吃花蜜和花粉时顺便给植物传粉了。植物的各个部分都可能被动物取食,植物又会生成有毒物质、拟态生病的状态避免被动物取食。动物在大快朵颐和保命之间又会发展出很多技能如保护色、拟态等。生存和繁衍是生物的本能。夜观时如果从这两点观察动植物的表现和行为,就能更加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了。

螽斯的体色十分接近环境色.JPG

紫茉莉开花了。尽管紫红色、黄色等花色很鲜艳,在夜色中却并不起眼,但浓郁的花香很难被人忽略,当然也很难被夜行性昆虫忽略。

红花酢浆草和大花马齿苋的叶片和花朵、含羞草等豆科植物的叶片却都因睡眠运动而闭合了。

叶片合拢的的大花马齿苋.JPG

暗访夜精灵的最明星物种自然是萤火虫。上上周末黄脉翅萤的数量已经明显变少了,没想到上周末雨后又变多了。草丛里星星点点的萤光引起了小朋友和家长们阵阵惊叹和欢呼。不过黄脉翅萤大概也就米粒大小。

黄脉翅萤大概就米粒大小.JPG

那两晚终于又有幸见到竹节虫了。为什么说终于呢?因为竹节虫的体色是绿色和褐色,外形又像树枝,隐蔽在枝叶间,很难被找出来。这就是保护色和拟态。夜观时能观察到的保护色很多,譬如螳螂、螽斯也经常是绿色或者褐色的体色。

拟态树枝的竹节虫.JPG

神树上的物种依旧丰富,有硕大的云斑白条天牛,口器看起来异常锋利,这棵春榆最初的伤口很可能是它们造成的。发现多只中华大锹在伤口处吸食发酵的汁液,既有雄的,也有雌的,可以想见明年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后代。四斑露尾甲、红天蛾也和锹甲一起聚在伤口处,小小的蛞蝓(鼻涕虫)爬到了树干高处,成群的日本弓背蚁在树干上爬上爬下、忙忙碌碌……

神树上有多只威武的中华大锹.JPG

雨后土壤中充满了水分,蚯蚓常常会逃出来透气,于是水泥或者柏油路上遇到的蚯蚓尸体和活体的概率也变大了。小朋友们又合力救了一条肥硕的蚯蚓,放回土壤上。

惨不忍睹的蚯蚓尸体.JPG

但蚯蚓可能遭遇的危险还很多,譬如笄蛭涡虫、水蛭等天敌。那两天的夜观中,发现了好几次笄蛭涡虫。有一次发现的笄蛭涡虫身体缠绕在一起,原以为有好几条,仔细辨认下来好像是两条——身体真够细长的。别看它们软啪啪的,被称为“蚯蚓杀手”呢!笄蛭涡虫碰到蚯蚓后会先缠杀,再分泌消化液,用在身体中部的开口吸食。

笄蛭涡虫是“蚯蚓杀手”.JPG

夜游时,能观察到的其他的小动物也不少,譬如蜘蛛、蚂蚁、土蝽、蠼螋、鳃金龟、蒙古寒蝉、无齿螳臂相手蟹、多疣壁虎、泽陆蛙、夜鹭以及各种睡觉的鸟……

我把夜观的照片发朋友圈后,却被其他地区的植物园同行“鄙视”了一把:“看来上海的物种不丰富啊。” 确实,相比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这里不算是认识物种的好选择——上海植物园是位于市区的城市植物园,四周已被居民区包围,而且每天都有大量的居民和游客在园内活动,动植物生存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但要说到探索自然,其实并不受限于所处的环境。再贫乏的自然环境,也总会有可以探索的切入点,哪怕是一朵野花、一只蚂蚁。自然的博大和丰富会让参与者真切地认识到“一花一世界”并不只是文艺青年口中的一句话而已。

探索自然也可以去锻炼各种技能,譬如根据环境和观察对象准备探索工具,运用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听觉这五个感官,甚至是绘画、写作等学习技能等。

探索自然还可以帮助孩子成为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人,在夜观过程中我总会鼓励小朋友不伤害小动物、救助小动物,回去后要带爸爸妈妈去小区夜游,观察身边的动植物,等等。

珍·古道尔博士说过: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一次夜观不是终点。打开一扇自然之门,让自然教育融入生活,这才是我们想通过“暗访夜精灵”活动渗透给每一位参与者的。


上海植物园——城市绿肺、健康旅游圣地,动植物精灵们在这里与您相约,欢迎您的到来。

本活动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支持(项目编号:18dz2312200、18dz2313900、19dz2300300)。


文图:赵莺莺 审核:朱筱靓 编辑:谢臻阳


新闻动态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植物园    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    电话:8621-54363369
技术支持:上海创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264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