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内动态
世界蜜蜂日丨520,谢谢你,感谢有你,制造了甜蜜——中华蜜蜂
发布时间:2022-05-20          浏览量:8123          字体:【

居家期间,虽然少了户外的各种活动,却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家里的花花草草。尤其在春夏之际,小小的阳台变成了一方精致的园艺天地,铁线莲攀援向上、酢浆草向着太阳、鸢尾展着裙摆、八仙花簇拥在一起、月季花呈现缤纷色彩……一朵朵花儿竞相绽放。不过,你有没有发现,绽放的花儿并不孤单,时常会有小精灵前来与它们交流。

对于开花植物来说,它们通过花粉和花蜜给前来取食的各种昆虫提供报酬,这些昆虫就被叫做访花昆虫。访花昆虫又称喜花昆虫,指的是在植物花上活动的昆虫,主要包括传粉昆虫、天敌昆虫和取食花朵的昆虫,它们是控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影响植物繁殖活动的重要因素[1]。如果这些昆虫在活动的同时,除了取食粉蜜之外还能帮助花朵传粉,就是非常重要的传粉昆虫了。

在众多的传粉昆虫中,最常见的非蜜蜂莫属,它们是“勤劳”的代名词,是花丛中最忙碌的使者。其中,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是最具典型的代表种类,请你认一认,下面几种哪只是中华蜜蜂呢?

中华蜜蜂.jpg

中华蜜蜂

黑带食蚜蝇.jpg

黑带食蚜蝇

意大利蜜蜂.jpg

意大利蜜蜂

5月20日,是大家互相说出爱的甜蜜日子,也是“甜蜜”奉献者的节日——“世界蜜蜂日”。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制造了甜蜜的中华蜜蜂,并感谢这些小精灵。


中华蜜蜂的身体特征

采集观察.jpg

中华蜜蜂是膜翅目、蜜蜂科、蜜蜂属的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它们的体长约为10-13mm,全身密被淡黄色绒毛,体色偏黑;触角柄节黄色,唇基中央稍隆起,具红黄色三角形斑,上唇长方形,具黄斑,上颚顶端有一黄斑;腹部各节背板端缘具黑色环带。

蜜蜂Q&A

Q:中华蜜蜂的名字由来?

A: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东方蜜蜂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亚种。中华蜜蜂仅分布于中国,是我国的特有亚种,“中华蜜蜂”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Q:谁是勤劳的小蜜蜂?

A: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同一个蜂群的不同个体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在蜂群中,有一只雌性蜂王,任务就是繁殖后代,它取食蜂王浆,吃的最好,寿命可达2-3年以上。蜂群内还有多只雄蜂,它们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负责与蜂王交配,交配后不久便死去。因为雄蜂没有采蜜能力,有一些还没交配就饿死了。除了蜂王和雄蜂,蜂群内其余的个体都是工蜂,它们虽然都是雌性,但是没有生殖能力,每天的任务就是工作——负责采集花粉、酿造花蜜、建造蜂房、喂食蜂王及抚育幼体。由于工蜂工作强度大,仅靠取食花粉获得营养,所以一般个体的寿命只有几个月,繁忙的时候仅存活几周就会死去。


Q:蜜蜂是如何寻找食物的?

选择绽放的花朵采集.jpg

A:我们都知道蜜蜂会通过八字摆尾舞和圆圈舞将食物的方位、距离等信息传递给同伴,但是它们在寻找食物时,只能依靠自己拥有嗅觉和味觉功能的触角了。蜜蜂头顶长有一对触角,柄节长、梗节短,且在梗节处弯曲,像胳膊肘一样,所以称为肘状触角。触角是蜜蜂重要的感觉器官,上面布满感觉细胞和毛状的感受器,让它们很远的距离就能“闻”到花香。当蜜蜂发现花朵时,就要依靠视觉功能了。蜜蜂复眼发达,占了头部近四分之一的面积,由数以千计的小眼组成,为寻找那些绽放的、粉蜜量大的花朵提供了重要的视觉基础。


Q:为什么蜜蜂既能吃花粉又能吸食花蜜?

蜜蜂口器结构.jpg

A:蜜蜂不仅能取食花粉,还能吸食花蜜,这种得益于它们特殊的口器——嚼吸式口器。这种口器既能吃固体食物也能吸收液体,由宽大、灵活的外颚叶能与下唇须相组合,形成筒状,组成食物道和唾道,可以根据食物类型选择不同的取食方式。


Q:蜜蜂超高的飞行技巧如何得来?

悬停飞行姿态.jpg

A:在蜜蜂胸部的中、后胸背部各长有一对透明、膜质的翅,翅脉坚固,飞行能力非常强,每分钟翅膀能扇动约200次,振动空气发出 “嗡嗡”声。蜜蜂看上去只有一对翅,那是因为它们的前后翅通过翅钩列连锁起来,形成一体,这种结构有加固翅连接、平衡气流的功能。其他昆虫在飞行时足会收拢起来,而蜜蜂的足在飞行时也不停歇,六足张开,后足努力前伸,让身体达到最佳平衡,使得蜜蜂在飞行时可以随意的前行、后退、上下和急转。


Q:蜜蜂如何采集粉蜜?

后足携粉足.jpg

A:采蜜时,工蜂可以直接用口器吸取花蜜储存在胃中。当采集花粉时,蜜蜂主要依靠有特殊结构的后足携带花粉。蜜蜂后足大而宽扁,由凹陷和刺毛构成花粉篮的结构,可以挂住大量花粉,这种足有个专有的名称叫携粉足。


Q:中华蜜蜂的家在哪里?

中华蜜蜂蜂巢.png

A:它们多把家安置在树洞中或开裂的墙缝中,既隐蔽又安全。蜜蜂是靠采集蜂蜜后分泌的蜂蜡建巢,在工蜂腹部存有蜡腺,分泌出液体的蜜蜡,干燥后结成蜡鳞便可建造蜂巢了,六边形的蜂巢是最稳固的结构。


Q:蜜蜂为什么不轻易蜇人?

A:蜜蜂拥有黄黑相间的体色,这是一种警戒色,警告天敌它们可不是好惹的。的确,工蜂的腹端的产卵器功能特化,变成带有倒刺的刺针,能够注射毒液,通过刺针螫入侵者保护自己。但是在蜜蜂刺螫敌人后,倒刺很容易勾住天敌的皮肤,导致另一端连接的内脏被带出体外,最终身亡,所以蜜蜂可不想轻易蜇人,那可是有生命危险的。


Q:为什么被一只蜜蜂蛰后,会有更多的蜜蜂蜂拥而至?

A:蜜蜂蜇人后,毒液中会散发引诱同伴发动攻击的报警信息素,警示同伴有外敌入侵。所以一旦人被蛰了,报警信息素会带动更多的蜜蜂前来袭击。因此我们会“谈蜂色变”,在野外看到蜂类会立马警觉起来,尽量不要打扰到它们,尤其在它们的繁殖季节一定要离远点。


Q:如果天敌想混进蜂群,蜜蜂知道吗?

A:同一种群蜜蜂间能利用相似的信息素辨识家庭成员,如果有天敌入侵,蜂群便可以通过嗅觉信号识别气味,群起反抗。


Q:蜜蜂的一生会经历哪些过程?

A:蜜蜂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

中华蜜蜂的重要性

中华蜜蜂是我国特有的蜜蜂种质资源,它们种群数量大、访花时间长、弹花频率高,在传粉昆虫中具有明显优势,在一些地区是绝对的传粉优势种。同时,中华蜜蜂访花范围广,它们嗅觉敏锐,几乎能采集所有的开花植物,重要的是,它们对零星分散的蜜粉植物具有很强的搜寻和采集能力[2],尤其对高寒地区、早春和晚秋的开花植物传粉效果非常显著[3]。此外,中华蜜蜂在各个分布地是农作物和本土植物的有效传粉者,它们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还能在传粉过程中产出许多极具价值的副产品[2]。不仅如此,中华蜜蜂的野生种群还被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指示性生物[3],是我国自然生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4],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昆虫与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协同进化,分别演化出传粉昆虫和虫媒花,两者互利互惠,植物依赖传粉昆虫传授花粉,传粉昆虫从植物获取花粉和花蜜作为食物[5]。据估计,全世界被子植物约80%都要依靠虫媒传粉,其中人类直接食用的粮食作物中75%是靠昆虫传粉,可见传粉昆虫创造的价值巨大[6]。

大量的植物依赖于中华蜜蜂繁殖后代,然而,在自然环境下,由于栖息地破坏、食物缺乏、西方蜜蜂侵占等因素,导致中华蜜蜂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间接影响其他动植物。因此,招引和保护中华蜜蜂具有重要意义[3]。

中华蜜蜂与园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区面积在不断扩展,公园绿地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其中园林、园艺绿化成为重要的城市景观类型。通过对城市园林中开花植物和蜜蜂访花行为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大量其他蜜粉植物开花期间,园林植物仍然是中华蜜蜂的主要采集对象[7],尤其在春季,大量的园艺花卉盛开时,吸引了城市里大量中华蜜蜂采集粉蜜。

园艺花卉是城市绿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繁多、色彩各异,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除此之外,很多园艺花卉种类还可以为蜜蜂提供有效的花蜜、花粉,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所以,有必要将城市环境纳入传粉昆虫保护的范畴[8],通过园艺花卉的配置为中华蜜蜂提供更多食物来源,促进城市绿地的自然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良好栖息地。同时,加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宣传和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让城市绿地、尤其是植物园发挥更多的生态保育作用。

[1] 郝德君, 胡海林, 陈娟, 陈瑞旭, 凌梦沁, 陈梦义. 南京市早春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9(1): 33-38.

[2] 邱建生, 张念念, 刘童童, 田茂娟, 谢正华, 陈晓鸣. 中华蜜蜂在滇山茶上的访花行为研究[J]. 生物资源. 2018(01): 52-56.

[3] 钦俊德.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4] 武文卿, 李川, 邵有全. 国内访花传粉昆虫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农学学报. 2015(05): 102-108.

[5] 杨大荣. 传粉昆虫的研究进展[J]. 杨大荣. 云南农业科技. 2018(S1): 3-7.

[6] 吴国火, 崔林, 王梦馨, 李红亮, 韩宝瑜. 茶树花香气及茶叶气味对中华蜜蜂的引诱效应[J]. 生态学报. 2020(12): 4024-4031.

[7] 张亚男, 文庆利, 高红梅, 张燕斌, 张静, 张亚唯, 杨凤, 杨梅, 龙黎, 陈发军. 城市园林对本土传粉者中华蜜蜂的保护作用[J].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2): 357-364.

[8] 郝德君, 胡海林, 陈娟, 陈瑞旭, 凌梦沁, 陈梦义. 南京市早春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9(1): 33-38.

文:郭江莉 图:郭江莉 审核:三蝶纪


新闻动态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植物园    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    电话:8621-54363369
技术支持:上海创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264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