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花事
暗访夜精灵丨 梦幻流萤季,且看且珍惜
发布时间:2022-07-04          浏览量:3962          字体:【

萤火虫,挂灯笼,一闪一闪在夜空……

上植流萤-题图.jpg

每当夏日来临,闪闪萤光点缀在夜空,关于萤火虫的诗词歌赋立即闪现在脑海。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杜牧所做《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画面优美,仿佛身临其境。不过,依照诗中的节令,我们在上海地区是观察不到萤火虫的。因为分布于上海地区的萤火虫,在农历五月的端午节后就开始陆陆续续闪现了,高峰期大约在中下旬,到农历六月数量已开始大幅减少,更不可能持续到秋天了,不过上海地区秋光夜色下应景的有“听秋”。所以猜测作者可能是在北方地区观的窗萤类萤火虫。

《月令·季夏》中讲到萤火虫的来源——“腐草为萤,腐草此时得暑热之气,故为萤”。其实,萤火虫与其他甲虫一样,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入土化蛹,待到第二年春季才化蛹变成成虫。因古人缺少观察,所以不少的诗词中提到萤火虫都会沿用“腐草为萤”的说法。如杜甫的“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傅咸的“哀斯火之烟灭兮,近腐草而化生”,及刘禹锡的“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等等。

蕨类园的喷雾装置.jpg

萤火虫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自身能发光。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萤火虫都会发光,全世界大约有2000多种,中国分布有200多种,其中只有小部分会发光。发光的种类,一般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都会发光。萤火虫腹部末端一节或两节发出的萤光属于生物发光,是一种冷光源。这也正是萤火虫名字的由来。在萤火虫腹部有独特的发光细胞:主要物质有萤火虫萤光素和荧光素酶。当萤火虫呼吸时(呼吸的气孔便在腹部两侧),氧气进入发光细胞,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并与氧气发生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就是我们看到的萤萤绿光。由于萤火虫呼吸节律的不同,就形成这种时明时暗的“闪光信号”。

萤火虫发光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转化率高达95%以上,只有极少部分以热量的形式释放,所以它们根本不会灼伤自己。这种高效的冷光源是目前的机械能远远比不上的,而且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制造出如此高效的光源。

观赏小径.jpg

但萤火虫发光可不是为了给人类制造浪漫场景,而是对它们自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首先,是我们熟知的求偶信号,本能寻找异性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是一盏“恋爱灯”。不同萤火虫的发光信号(频率、亮弱程度)不同,所以即使有多个种类,它们也很容易找到同类、不会搞混。不过,有极少数种类的萤火虫很狡猾,它们靠捕食其它种类的萤火虫为食,就是利用了与猎物近乎相同的发光信号,将它们骗至身边然后吃掉。其次,是起到警戒作用的警示信号。萤火虫的闪闪光亮能吓退一些捕食者,免遭天敌的杀戮。萤火虫的点点萤光只有在暗夜里才有效,所以它们特别害怕光亮,在求偶时如果光线太强,会严重影响它们的行为。随着人造光源的亮度加强、数量增多,城市化光污染日渐加剧,导致萤火虫们很难看到彼此,更不用说“恋爱、结婚、生子”了。这也是许多地方“暗夜精灵”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

萤火虫对环境要求特别高,除了不能有较强的光,还需要像植物园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才适合它们。为了萤火虫的繁衍生息、种群扩大,上海植物园对萤火虫栖息地进行了多年改造,并积极开展保育工作。第一,改善园区生态环境,推行生物防治的生态理念,减少化学农药的喷施。第二,减少灯光污染,在萤火虫种群数量较多的区域关闭一切人造光源,为萤火虫提供尽可能黑暗的环境。第三,提高园区植被茂密区域的郁闭度,落实“来自大地、回归大地”的理念,增加落叶层腐殖质深度,让萤火虫的食物——各种蜗牛随处可见,保障丰富的食物来源。第四,减少人类活动和干扰,在栖息地营建避开主干道,仅设小径满足自然观察之需。植被根据需求配置,稳定生境植物群落。最后,在大种群区域设置喷淋装备,如上海植物园的萤火虫保育区——蕨类园内就设有喷雾,可有效增加空气湿度,还能在夏季起到降温的效果。目前,蕨类园已成为了萤火虫的优质栖息地,在其繁殖高峰期可观察到数百只,非常壮观。

城市光污染.jpg

由于流萤纷飞的唯美景观大受追捧,便诞生了萤火虫主题公园。他们为了引人耳目、增加收益会举办萤火虫之夜活动,放飞萤火虫,请大家对这样的行为说NO!因为对于外来萤火虫物种的引入或保育都需要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更何况是大规模的放飞。

第一,放飞的萤火虫来源都为幼虫或成虫的栖息地直接采集,因为目前萤火虫饲养技术不成熟,未实现人工养殖。这样严重损坏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且幼虫饲养成活率低,成虫运输途中会造成大量死亡,破坏生物资源,加剧了该物种的减少。如果为引种保育,需对该物种的生存提供如原栖息地一样的环境保障,但往往因环境、生物因子的改变、受其他物种的影响等,最终难以生存、繁殖。

第二,新物种的引入可能因为没有天敌制约而大量繁殖,取食当地物种或占领其生态位,从而造成某些物种的濒危,进而威胁到相应的食物链、食物网,最终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三,新物种的引入,有可能因互相杂交而污染本地物种的基因,对物种和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

第四,如新物种在原栖息地并不濒危,数量较多且繁殖正常,更无需异地保育。所以更提倡提高生态环境,保育本底物种。

目前,在上海地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实施,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萤火虫的分布区域逐渐扩大、数量逐年增多,近几年已有很多居民小区和绿地里出现了萤火虫的身影。但请大家记住“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更不要捕捉带走哦。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上海分布的萤火虫种类有哪些,目前在上海地区我们能看到的和记录到的萤火虫有三种:

黄脉翅萤♀&♂.jpg

黄脉翅萤Curtos costipennis:体型较小,体长仅有5-8mm,是上海地区最小的种类。身体橙黄色,头部、翅端及足为黑色。复眼明显突出、非常发达,腹部末端具发光器,雌雄均具翅。幼虫为陆生,白色,呈纺锤形,约5mm,为捕食性昆虫,多取食烟管螺。

分布地点:上海植物园等市区公园、绿地、小区。

条背萤繁殖(姜龙摄).jpg

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身体中型,体长约10-30mm,体色为橙黄色,翅端、跗节及爪灰呈黑色。复眼发达,腹部末端具发光器,雌雄均具翅。幼虫水生,是水环境的“检测员”,虫体较扁,捕食性,取食水生生物。

分布:上海青浦、奉贤等湿地。

天目山雌光萤Rhagophthalmus tienmushanensis:体小至中型,雄性体长约8-10mm,雌性体长约20mm。雌雄二型,长相差别极大,雄性体黑色,具翅,但无发光器,复眼极发达。雌性呈蛆状,为白色偏黄的肉虫,无翅,腹部末端具发光器,雌虫有护幼的行为。幼虫陆生,捕食性,多取食马陆等生物。

记录地点:奉贤(城市荒野记录)。

上海植物园内的流萤飞舞.jpg

上植萤光——黄脉翅萤小趣闻

1. 黄脉翅萤是个小个子,仅有米粒大小,雌虫个头往往会比雄性略微大一点点。

2. 在虫体腹部末端,雄萤有两节发光器,而雌萤只有一节,所以会戏称雄虫两格电、雌虫一格电来区分它们。

3. 黄脉翅萤虽小,但也是凶猛的肉食主义者,它们在幼虫期取食螺类,成虫后忙着繁殖,不再取食。

4. 黄脉翅萤寿命很短,往往只能活一周左右。

5. 最佳观萤时间最佳在为晚上8-9点。

文:郭江莉 图:郭江莉、蒋锋、于小、资料图 审核:黄梅林



要闻推荐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植物园    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    电话:8621-54363369
技术支持:上海创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264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