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报道
精灵之约丨暗访夜精灵:充满生机的上植精灵池塘
发布时间:2018-11-02          浏览量:2697          字体:【

参加过““精灵之约 暗访夜精灵”活动的你,还记得精灵池塘吗?

精灵池塘.JPG

夏季,上海植物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处处生机勃勃,就连精灵池塘都充满了生机。精灵池塘水域面积宽广,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水生植物丰富,也是各种水生动物的聚集地。

一年四季我们都能看到穿梭在沉水植物丛中的“飞鱼”——穿条鱼,背部、尾部体色略深,青灰至灰黑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体长可达15cm;头部尖呈 三角状,身体侧扁、细长,腹部略凸,能更有效的减小水的阻力,所以能在水中机变灵活的游动。

“秋风起,蟹脚痒。”,说的便是大闸蟹。在暗访夜精灵活动中,参与人员在精灵池塘的浅水岸边就能看到它们的踪迹。大闸蟹中文名中华绒螯蟹,身体近圆形,头胸甲背面为草绿至墨绿色,腹面灰白,腹部雌圆雄尖。因巨大的双螯着生有绒毛而得名,阳澄湖大闸蟹闻名全国,它们可是产自我们上海的崇明地区,所以崇明地区的人称之为“老毛蟹”。

无齿螳臂相手蟹.JPG

泥岸边,一个个如烟囱般的泥洞,里面居住着相手蟹,池塘边常见的为无齿螳臂相手蟹,体色深,青灰色至橙红色;体型呈四方形;螯足粗壮,善于取食和打斗。相手蟹喜欢开穴挖洞,多见于河沟、田埂等地,其大螯可剪断秧苗,所以有“稻田杀手蟹”的称号。

克氏原螯虾.jpg

入侵物种中最“失败”的当属“小龙虾”了,成为餐桌上美食的它们竟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养殖了。其实“小龙虾”并非真正的龙虾,是克氏原螯虾,身体墨绿至深红色;体长可达10cm以上;体被坚硬甲壳,具刻点;螯狭长,用于取食和防御;抱卵期的雌虾尾扇内弯以保护卵免受损害。

负子蝽.JPG

昆虫中很多类群的雌虫也有护幼行为,但要评出“好爸爸”非负子蝽莫属了。负子蝽体褐色;身体近卵圆形,背部平坦,腹部略突起,如船形;前足捕食,后足划水。雌雄交配后,雌性会将卵整齐的产在雄性背部,从此卵宝宝跟随“爸爸”生活,直至孵化。平静的水面常常有细雨落下的水波,这便是与负子蝽同大类的水黾,它们是划水健将,靠水的张力和自身的拒水毛能灵活多变的在水面跳跃。

环棱螺.JPG

长三角地带有一种美食“螺蛳”,原材料便是环棱螺,螺壳黄褐色或深褐色,较为坚硬,圆锥形,顶端较尖,螺层约7层。环棱螺取食时,伸出口吻,触角伸长,靠位于头部下方的足慢慢移动。多栖息于沉水植物和腐殖质较多的水底。

夏季,精灵池塘的5大“呱”——金线蛙、黑斑蛙、泽蛙、饰纹姬蛙、中华大蟾蜍,它们可是“暗访夜精灵”活动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呢。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可捕食蚊子的幼虫——孑孓和其它小动物,对控制蚊虫数量有非常大的帮助。

金线侧褶蛙.JPG

上海优势蛙种金线侧褶蛙(金线蛙),适应性强、分布广。成蛙体长可达5.0-7.0cm。身体一般绿色,两侧各有一道较宽的黄色褶线,故名金线蛙。雄蛙有一对咽侧内鸣囊,较善鸣叫,但声音较小。金线蛙素来被誉为游泳能手,还是跳远健将,而且能以优美的“花式跳水”跃入水中。

黑斑侧褶蛙.JPG

与金线蛙较相似,但更肥硕的便是黑斑侧褶蛙(黑斑蛙),体重最重可达100克。成蛙体长一般为5.0-9.0cm,黑斑蛙背部呈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部中间有一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纵脊线。雄蛙有一对颈侧外声囊,鸣叫声音较大;雌蛙无声囊,但也会鸣叫,但比雄蛙鸣声小得多。雄蛙第一指基部有婚垫,有利于在繁殖期间和雌蛙抱对。

泽陆蛙.jpg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蛙”一般是指泽陆蛙(泽蛙),体型略小,体长约4.0-5.0cm。头略长,吻端钝尖,上下唇有牙齿般的6-8条黑纵纹;两眼间有“V”形斑,肩部一般有“W”形斑,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蝌蚪体肥,橄榄绿色上有棕褐麻点。泽蛙一般生活在稻田、沼泽、菜园附近。

饰纹姬蛙体型极小,体长仅2cm左右,身体近似菱形,灰褐色,背部有对称排列的灰棕色斜纹。饰纹姬娃体型虽小,但能量颇大,雄蛙在咽下有单个外声囊,所以它们的叫声非常洪亮,明显超过上海其他几种本土蛙类。饰纹姬娃蝌蚪身体很小,大部分透明。对水质要求较高。

中华大蟾蜍.jpg

中华大蟾蜍俗名癞蛤蟆,虽然其后肢跳跃能力不如蛙,但因皮肤较干燥、粗糙,所以耐旱性优于蛙,对干燥的陆地生活适应性更好,是两栖动物中较为先进的物种。背部疙瘩是它的毒腺,最大的毒腺位于眼睛后面,称为蟾酥。毒腺是一种被动防御手段。

精灵池塘周边水生植物丰富,有盛开半年之久的再力花,夜晚花叶闭合进入“睡眠”的温带睡莲,傍晚才开花“上夜班”的王莲,能够造纸的原材料纸莎草以及如铜钱般的铜钱草等等。

上海植物园——城市绿肺、健康旅游圣地,动植物精灵们在这里与您相约,欢迎您的到来。

“精灵之约 暗访夜精灵-上海植物园大型系列公益科普活动”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2312200)

文:郭江莉 图:郭江莉、上植志愿者 审核:赵莺莺 编辑:谢臻阳


新闻动态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植物园    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    电话:8621-54363369
技术支持:上海创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264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