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报道
精灵之约:精品上植│健康旅游文化季之植物 演化之路暨蕨类药用植物科普
发布时间:2018-10-29          浏览量:4239          字体:【

“精品上植│健康旅游文化季--「阴生植物展」荟萃互动活动”是上海植物园2018上海秋季花展主题活动之一,在正在开放的互动版块中,植物演化之路暨药用植物科普互动为大家揭示了植物和药用植物的关系。

图1:植物演化之路暨药用植物科普互动.png

图1:植物演化之路暨药用植物科普互动

植物从藻类植物(起源于约35亿年前-3.95亿年前)→苔藓植物(起源于约3.7亿年前-3.65亿年前)→蕨类植物(起源于约3.65亿年前-2.6亿年前)→裸子植物(起源于约2.6亿年前-0.9亿年前)→被子植物(起源于约0.9亿年前-1万年前),历经数十亿年演化,大致五个阶段,塑造出了现在地球缤纷多彩的植物生命,完成了植物的演化。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与植物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古人们经过了数千年的探索和应用,数百年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药用植物知识,保障了人类健康、繁衍和发展。

作为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大类群,蕨类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约有11500多种。而中国是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约有2000种。它们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的森林环境,成为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种类为药用植物。例如:

乌毛蕨(学名:Blechnum orientale

图2:乌毛蕨.png

图2:乌毛蕨

乌毛蕨是乌毛蕨属的一种植物,生长于海拔100-1300米较阴湿的水沟旁及坑穴边缘,也生长于山坡灌丛中或疏林下或溪沟边。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乌毛蕨以根茎入药,可用于清热解毒、杀虫、止血的功效。

骨碎补(学名:Davallia mariesii

图3:骨碎补.png

图3:骨碎补

骨碎补是骨碎补科,骨碎补属附生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鳞片阔披针形或披针形,叶远生,叶柄深禾秆色或带棕色,叶片五角形,四回羽裂;羽片对生或近对生,有短柄,斜展,裂片椭圆形,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管状,先端截形,褐色,厚膜质。分布于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及台湾。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

骨碎补以根状茎入药,有坚骨、补肾之效。功用主治:补肾,活血,止血。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巢蕨(学名:Neottopteris nidus

图4:巢蕨.png

图4:巢蕨

巢蕨是铁角蕨科,铁角蕨属中型附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1.2米。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鳞片蓬松,线形,先端纤维状并卷曲,边缘有几条卷曲的长纤毛,膜质,叶簇生;浅禾秆色,木质,上面有阔纵沟,表面平滑而不皱缩,叶片阔披针形,叶边全缘并有软骨质的狭边,叶厚纸质或薄革质,孢子囊群线形,叶片下部通常不育;囊群盖线形,宿存。分布于中国台湾、海南、两广、贵州、云南、西双版纳、西藏。附生于雨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100-1900米。

巢蕨全草具有强壮筋骨、活血化瘀、消热解毒、利尿消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血瘀。

如果您想要看一看这些神奇的蕨类药用植物,就抓紧时间来2018上海植物园秋季花展阴生植物展找一找吧!

上海植物园——城市绿肺、健康旅游圣地,动植物精灵们在这里与您相约,欢迎您的到来。

“精灵之约 暗访夜精灵-上海植物园大型系列公益科普活动”获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2312200)

文:许林峰、百度资料 图:许林峰 审核:黄梅、赵莺莺 编辑:谢臻阳



新闻动态
  • |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上海植物园    地址:上海市龙吴路1111号    电话:8621-54363369
技术支持:上海创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26475号-1